熱門訊息

2008年11月11日

從「新興公益團體」看見科技引領革新的未來

770*430

文中所謂的「新興公益團體」,指的是2000年以後成立,並且藉由新科技推展成為的組織。以下僅以三個例子來說明新興公益團體具影響力的課題:
------------------------------------

一位美國電腦程式設計師身兼對抗貧窮行動者,創造了一個「FreeRice.com」(意為免費稻米)募款網路(http://freerice.com/),讓造訪者挑戰艱深英文單字,選出其正確的字義,如果他們答對了,每一題都會由贊助商捐20顆米粒給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這也許沒什麼特別,但是這個網站在3個月內,創造出每日50萬人次的造訪,而截至今年4月,該網站已經捐獻足以餵飽70萬人的米量。這個猜字遊戲非常受歡迎,有超過3百個「FreeRice」的團體在有名的社群網絡Facebook上串連12萬7千個會員。

Kiva(非洲班圖語,意為和諧、一致)是一個從2005年開始推動微額貸款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http://kiva.org/),它持續吸引媒體的注意力,理由為下:成立頭兩年,它即從網路吸引了22萬名提供小額貸款的捐獻者,募得金額將近2千萬美元,而更醒目的莫過於Kiva最近在它的網站上張貼「停止捐獻」的公告。為什麼能達成呢?Kiva一改非營利組織僅對特定的幾項計畫進行資金與需求募集的標準操作,而是讓捐獻者湧進網站後逐步地尋找各項獨立的扶貧計畫;Kiva邁速尋找更多需要小額貸款的計畫,而隨之劇增的是又一波來自捐贈者的資金。

兩個美國的「慈善募集機構」(charity aggregators),在起初成立的幾年裡並沒有吸引太多目光,爾後人們也不太會上他們的網站去光顧,但是兩個「網上慈善購物中心」Network for Good(http://www.networkforgood.org/)和JustGive.org(http://www.justgive.org)卻能跨出成功的腳步將共同募款的資金從2006年的5千2百萬美元提升到2007年將近8千萬美元,年成長率約50%。

捐獻者是否開始遺棄老字號的慈善團體如對抗全球貧窮問題的人道組織CARE、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樂施會(Oxfam)和紅十字會(The Red Cross)呢?當然不是!這些知名的慈善組織雖然沒有像新的慈善團體有驚人表現,但仍然持續成長並享有廣大群眾的資助。在此誠摯地建議世界各地、建構完善的慈善聯盟,也能夠多關注那些新起之秀,一方面去向他們學習,另一方面也分享過來人的經驗 (新慈善團體的成員受邀演講或出席傳統募款研討會議的人數顯然非常少)。在此同時,大家應該明智地思量從前面幾個成功例子中學習到的課題。

科技真的讓捐獻更容易了呢?在眾多相似的成功案例中,FreeRice只是其一,他們都是使用科技去串連每個不受限、穩定的贊助,將那些小單位集結成深具意義的總合,而不必去作重大的「慈善決定」(philanthropic decision)。這也許是個小的總合,但無論如何那仍是一個經過縝密思考的善行。這是一個迥異於傳統募款方式的附屬捐獻,然而面對來自貧瘠國家不斷攀升的需求,公益組織為什麼要拒絕這個幫忙呢?

捐獻者似乎放置了很大的籌碼來資助這些非常特別的提倡行動,而且每當談到他們的舉手之勞的結果時都極為自豪與積極。時常聽到慈善團體說,這不是籌款的方法或財務部門不能容許這種捐獻方式,用美國常用的說法「真是瘋了!」來解釋,現在的人,當他們需要資金的時候,會想出許多複雜的手段來達成慈善募款的目標。所以公益團體必須符合新一代的捐獻者的想法,而非試圖說服他們像老一輩的人一樣去捐錢。新興慈善團體用他們著重在試驗而非籌劃的經驗,幫助組織學習方法。

結論是計劃的倡議還是實驗好呢?組織是否應該重新考量有多少預算、人力及組織的精力投入新的實驗呢?慈善組織的文化是一項必要的計畫而非實驗。畢竟,公益團體有責任對募到的資源做妥善的運用與交代。這些創新的善舉依然在一種實驗、嘗試與失敗的文化中竄升。許多開銷低廉的新科技讓實驗更可行,組織必須和捐獻者們自己以Facebook、YouTube與數以百計的新善舉做實驗一樣,一起齊頭並進。有些人士善於資金募款,但並非組織的導師,所以無法給予一個快速的答案,但有一個很棒的方式,即其經營幕僚能夠幫助資金募款者著手應對籌劃和實驗權衡之間的挑戰,驅動科技革新。

這裡有個最後的思維給擔憂高價、優秀人才與能力取得的人士,尤其從年輕的成功創業家們那邊。一篇去年1月27日刊載於紐約時報題名為「有雄心抱負的年代」(The Age of Ambition)的文章(http://www.nytimes.com/2008/01/27/opinion/27kristof.html),專欄作家Nicholas Kristof描繪多樣的成功且值得重視的20位創辦人,其成就包含為愛滋孤兒籌措獎學金的組織OrphansAgainstAIDS.org(http://www.orphansagainstaids.org/)以及提供落後國家眼科醫療的組織UnitedForSight.org (http://www.uniteforsight.org/),一位年輕的墨西哥男子在他的國家成立一家讓低收入家庭也能在公園看電影的公司Cinepop,以及一位37歲的約旦婦人成立組織injaz.org.jo,以創業指導來改善12個阿拉伯國家。

Kristof指出這些具有創意、技術力量的非政府組織在正義、教育與社會改革的展現,是年輕富裕的專業人士實踐慈善與社會行動主義,最極受歡迎的方式。根據Kristof所言,這項在21世紀的進程意義等同19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

也許,與其提報組織方案說明給年輕成功且擅長技術運用的創業家以期望他們的幫忙,不如試試一個更具生產性的策略,就是去參訪這些創業家的經營成果,與他們結盟,由建置完備的非政府組織帶來附加的知識、方針與熱切的捐獻者,讓他們得以創造新興慈善團體。除了傳統與新興慈善團體共同合作比各自奮戰可以達成更多以外,創造越來越多的新慈善團體,沒有什麼是錯的方法。

翻譯:張文樺

原文:Richard C. McPherson ,Where new technology is taking us: lessons from the “new charities”, The Resource Alliance eNewsletter Issue 38.

http://www.resource-alliance.org/documents/global_connections__issue_38_1.pdf

------------------------------------
台灣公益資訊中心  http://www.npo.org.tw/PhilNews

 

分享這則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