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4日
網路世界問題多 教部宣傳網路素養

教育部電子報; 400期 2010-03-11
電影《艋舺》在台灣票房長紅,獲得影迷喜愛,也為國片爭一口氣,不過,近來卻飽受盜版之苦,很多網友缺乏智慧財產權的觀念,將影片上傳,嚴重傷害我國電影產業。
事實上,盜版只是網路問題的冰山一角,網路科技的發達,讓網路公民不僅僅只是資訊的接收者,更是資訊的製造者,透過各式的網路平台,可以在部落格上抒發自己的心情、轉貼在網路上看到的好文章或者放上某明星的最新的MV;在社群網站上傳有趣的影音和好友分享,或是轉貼節目影音,只要輕輕動一下手指,按下「複製」、「貼上」鍵,人人都可以輕鬆的傳遞資訊,但是在此同時,由於網路素養不足,經常發生網友在網路上公然辱罵對方、在別人部落格留言嗆聲、甚至當起駭客,很多網友不知道這些行為已經觸法,可能要吃上官司,還有網路交友陷阱多,常有年輕網友遭騙,在網路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如何好好的利用網路,教育網友合法使用網路,成為網路好公民,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教育推動網路素養 網站、手冊通通有
教育是最好、最快的方法,教育部認為讓學生擁有網路素養,要培養學生成為優質網路公民,教育部不僅架設網站,並推出各種手冊,供家長參考。
教育部電算中心長期關心國民中小學生資訊素養教育,所建置的「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站」已營運十年之久,該網站主要為協助教師自身對「網路素養」更深一層的認識,並藉此協助學生培養正當合宜地使用網路的態度,並能讓教師覺察可能因為網路不當使用而出現日常生活、學業問題的學生,引導他們尋求專業且適當的協助。
網站不定期舉辦推廣說明會及教師研習,提供教師實體研習的管道,藉由面對面的溝通,瞭解第一線教師所遇到的困難及需求。以98年為例,網站共舉辦了四場教師資訊素養研習活動,一場推廣說明會,共250人次參加,反應熱烈。
網站除了提供網路教學資源外,近年發行的「認識孩子的網路世界:網路素養家長篇」手冊,提供家長解決及輔導的對策及方法,受到好評後,改版推出「認識孩子的網路世界:網路素養家長篇第二版」,並製作「認識學生的網路世界:網路素養教師篇」及「給愛上網的你:青少年網路秘笈」。這三本手冊各分別發行五萬本,針對教師、學生及家長三個不同的族群設計,從三種觀點介紹網路世界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可行的解決方法。
「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站」也從本來僅針對教師設計資訊素養相關教材、提供教師目前學生使用網路易犯的問題,及相關資訊素養教育素材,並將網站服務對象從教師拓展至家長及學生,網站並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分眾版面,研發各式議題及內容,期望除了學校教育的努力外,家長也能多多關心小孩使用網路的情況,學生也能透過網路自學方式更加了解網路世界,培養學生成為優質的網路公民。
儘管有這麼好的工具,要教導學生的網路素養,還需要老師的教學協助,桃園縣祥安國小張志銘老師及新竹光明國小蔡政宏老師在網路素養的教學工作上,相當認真且有特色,不僅研發教材提供其他老師使用,也鼓勵家長參與,讓教學工作更有效落實。
祥安國小組團隊 邀家長同參與
桃園縣祥安國小教師張志銘分享其多年的教學經驗,包括如何組成教師專業團隊,研發教材,要以機會教育、案例分析教導學生使用網路應該具備的素養,成效良好。
在張志銘的號召下,由該校5位志同道合的教師,自動自發組成教師專業團隊,發展了一套網路素養與倫理的課程-「網路好國民」,並實際進行教學。
首先,他們先針對該校五年級學生的特性,選定了「網路交友」、「網路小紳士小淑女」、「電腦病毒」、「資料下載行不行?」、「網路謠言信不信?」、「電腦與網路生活大搜查」等單元主題來進行網路素養的教學活動,蒐集相關教學資料、設計教材與學習單,並經過一學期的上課後,進行討論與反省,修正這些教學單元。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通過後,成為該校資訊課的校本課程之一,於是該校五年級的電腦課都要安排約十週的時間進行網路素養課程。
不僅如此,他們成立網路素養與認知的教師專業社群,邀請對此議題有興趣的教師一起共同加入,成員皆對「促進教師網路素養與知能,並提升學生與家長安全使用網路的觀念與行為」此一目標持有共同的信念與願景,希望能共同進行探究和解決問題,為致力於促進學生在網路素養與認知方面能獲得更佳的學習成效與行為觀念而努力。
該社群透過協同備課、同儕省思對話、案例分析、主題探討與經驗分享、教學檔案製作等方式進行自我專業成長,主要進行的教學活動包括:選擇網路素養與認知主題進行實地教學,或製作教學資源,形式包括:教案、簡報、動畫、學習單、海報、剪報等,並編製網路素養教育說帖發給學生和家長,並結合親職教育日進行宣導,希望家長也能參與。
張志銘表示,要培養教師的網路素養,有幾個做法,首先是組成教師專業團隊進行合作,共同實施網路素養的課程,才不致於單打獨鬥,大家也可以資源分享,經驗交流,才做得下去。
其次,要讓資訊課程成為校本課程才有延續性,學校及教師才會重視,並且實施起來才會有內容、有品質。第三,除了學校教導之外,家庭也要發揮作用,因此結合家長與學校行事,才能發揮全面性的影響能力與教育效果,讓學生全面了解使用網路時應具備的正確知識與態度。
掌握媒體訊息 利用機會教育
成功整合教師之後,學生教學更是重頭戲,張志銘指出,除了在正式課程引導學生具備正確的網路素養與認知,大部分教師會利用機會教育,例如:引用報紙或新聞媒體有關網路的消息,舉一些案例讓學生了解網路世界的真實面,並利用導師時間或與學生聊天之際,進行機會教育,學生接受度就比較高,不會認為是教師又在八股說教或危言聳聽。
此外,他們也會配合課程選擇相關案例進行討論與分析,例如,他們曾經調查過班上學生對於網路遊戲的看法,以及真正發生過的情形,並引導其思考玩網路遊戲可能引發的沉迷、金錢、家庭關係等方面的問題,並讓其提出怎麼做會比較好,學生才能內化到自己的價值觀念中。
除此之外,他們也結合讀報教育,讓學生關心世界各地有關網路素養的新知與新聞,透過一些比較正面的例子,讓孩子暸解原來網路主要是用來做好的事,網路上也會發生好的事情,引發其正向的思維。
張志銘說,培養學生網路素養的作法,正式課程與機會教育不可少,案例討論與分析讓孩子更能內化網路素養與知能的真正意義。而新聞報紙是好的機會教育媒材,結合讀報教育是可行的方案。
光明國小蔡政宏 觀察學生網路問題
新竹縣光明國小教師蔡政宏在教導學生網路素養方面也很有經驗,在第一線教學現場他,常遇到家長的問題是:「孩子每晚都在打電動,到了睡覺時間也不願意睡覺,怎麼辦?」或是「小孩說要去和網友見面,我該不該禁止?」;也常聽到老師問:「想和孩子談談網路世界的點點滴滴,可是教材哪裡找?又該怎麼教?」還有「資訊倫理是不是電腦老師該教的課程內容,還是一般非電腦老師也可以教?」。
電腦及網路在台灣相當普及,不難發現使用電腦網路已成為現今孩子的主要娛樂與休閒活動。透過網際網路,孩子可以接觸到更寬廣、多元的人事物,但層出不窮的網路陷阱與負面案例報導,讓人憂心如何讓孩子在網路世界中「安全、合理、合宜、合法」的生活,是學校與家長要面對的課題。
他發現學生在電腦網路使用上,經常可見的五大問題有:一、不當資訊充斥,網站分級認知與網路資源統整應用能力不足;二、網路法律規範與資訊倫理的認知不足;三、網路成癮與人際疏離的困擾;四、網路交友互動安全;五、體能健康受損。面對學生使用電腦網路可能產生的問題,教師與學校若未能有效且及時地提出解決策略,往往會讓問題嚴重性逐漸擴散與加深。因此,在實際瞭解到學生於電腦網路使用上可能產生的問題後,教師與學校更當審慎以對。
充分利用專業網站 教學更多元
蔡政宏曾任學校資訊組長數年,長年推動網路素養課程,他針對「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課程操作,有幾個策略。首先,於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中成立「資訊教育領域小組」,藉由小組實際對談與規劃,應用教育部的「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網站已產出的課程進行教學。
搭配網站的「教材寶庫」各議題教學設計,訂定學生各階段「網路素養」與「資訊倫理」學習目標和能力指標。他建議課程規劃國小三年級主要學習「網路禮儀」;四年級瞭解「正確應用網路遊戲」的重要性;五年級的孩子能夠明白「資訊安全」防護觀念;六年級學生則清楚「網路交易」與「網路交友」的安全性。
透過實際教學、分組討論與報告彙整,藉由系統化課程引導積極推廣資訊倫理相關課程,同時亦可透過教學觀摩等方式進行教學,由其活動建立家長與學生的共同認知與素養。
另外,老師可於晨光時間利用教育部「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所蒐集的「焦點新聞」,輔導學生討論各項網路使用議題。而學校也可於教師晨會利用該網站的「焦點新聞」,透過專業對談讓教師瞭解學生的網路使用議題與指導應對策略。
透過經驗分享與研習辦理,藉由工作坊模式培養校內種子教師群,促使教師精進瞭解「網路素養與認知」教學。
應用教育部「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家長版提供的「認識孩子的網路世界:網路素養家長篇」,於月刊、班刊或校刊進行親子互動聯繫,提供學生家長指導學童電腦網路使用的策略建議。
調查與瞭解學生家長關切學童使用電腦網路議題,應用教育部「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提供的素材與結合其他可行教材,於假日或晚上針對家長舉辦「指導學童使用電腦網路」課程,讓家長瞭解如何有效且正面指導學童使用電腦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