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訊息

2009年12月29日

推薦報導:今天的付出未來將惠及整個世界

770*430

詮釋企業社會責任  (2009-12-22  )

http://financenews.sina.com/sinacn/000-000-107-112/402/2009-12-22/11501269385.html

企業社會責任從來就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比如超時工作、食品安全事件、欠薪、礦難、環境污染等企業負面事件;及至去年至今我國四川汶川的災後重建,許多民營企業紛紛挺身而出慷慨解囊……關于社會輿論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談論從來就沒有中斷過。

  而現在,有個聲音這樣說:社會責任的承擔不僅僅是付出,它給予我們的回報終將惠及企業、投資者乃至整個世界。這正是我們堅守社會責任投資的理由之一。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當代西方正在興起的一種企業哲學倫理學,其概念最早由英國提出,通常指與主要利益相關者(股東、員工、債權人、國家、供應商乃至社會、公眾等)、企業價值觀(企業決策者對企業性質,目標,經營方式的取向作出的選擇,是員工所接受的共同觀念)相聯系,遵從法律,並尊重人類、社會和環境的一系列政策和實踐。

  社會責任投資者認為,社會責任的履行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力;吸引優質的投資者;建立可持續和更加公平的增長機制,這種機制將使包括貧困者在內的社會各階層受益。

  但是,現實情形往往是天生的貪欲使許多人對金錢趨之若鶩,而在談及責任時卻唯恐避之不及。對于追求利潤的企業而言,他們關心的不止是付出,還有社會責任能夠給予他們的回報。

  讓我們來看看南非最大的移動通訊服務商──MTN公司的案例。在開拓非洲市場的時候,MTN公司為尼日利亞農村地區的成千上萬婦女配備了手機,並允許她們出租給其他村民。結果是,通訊網絡改善了,從前分隔的村子間有了貿易關系,該地區的總體經濟狀況有了改觀,帶給MTN的是一群忠實的用戶,MTN的業務從中得到增長。而反面的例子是早期許多勞動密集型跨國企業的血汗工廠事件,他們通過壓榨東南亞廉價的勞動力來降低產品成本,此舉一度使品牌形象蒙羞從而給企業帶來危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社會責任的履行與企業追逐利潤的天性並不矛盾。事實上,企業與它所處的社會環境從來都是共存共榮的關系。比如,企業通過納稅和繳費的形式來履行應盡的社會保障義務,促進社會發展;而積極穩定的社會環境則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至此,企業發展與社會環境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正因為如此,社會責任日益受到包括企業家在內的社會諸多群體的廣泛關注。

分享這則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