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8日
人文素養:推薦康健雜誌《7招讓孩子遠離電視 》

即將放暑假,孩子長時間「掛」在電視機前,搞壞眼睛、體能、智力、腦力與性情的噩夢又要開始。《康健》提出7招,幫助爸媽不再煩惱。
盼盼最愛看電視了,她可以整天盯著電視看,她喜愛的電視節目大概有三百個。她可以用右手快閃無敵的大姆指按遙控器,轉台速度無人能比。
有一天,電視居然壞了。狗兒吠吠帶盼盼出門修理電視,結果他們經歷一連串的驚奇與冒險:跳繩、躲貓貓、游泳、釣魚、在街上兜風畫畫、上圖書館唸書給對方聽、以及躺在草地上看雲。
如果不是電視壞了,盼盼不會有機會到外頭玩耍,連晚上所做的夢都不一樣。~摘自《盼盼愛看電視》
其實很多小孩跟盼盼一樣,每天只會盯著電視機看,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好玩,大人拖也拖不動,電視怎麼也關不掉。
事實的確如此。兒童福利聯盟在2003年的調查發現,小孩不上學時最常做的事就是看電視。
美國的研究發現,孩子一天最少在電視機前待上2小時,週末更多。台灣也現象相同,政大傳播學院的研究發現,兒童從放學到晚上十點,家庭開機時間平均是3小時20分鐘,兒童每天看2小時電視,週末更高達5小時。
孩子看電視時間過長所造成的傷害與影響,相關研究層出不窮。例如,容易過胖、變笨變傻、懶散被動、注意力降低、扼殺想像力。因為電視強烈的聲光畫面,讓孩子的腦部只維持在原始區域運作,無法刺激他們思考區域的發展。
看太多電視也會增加孩子的霸凌行為,因為他們從四方型的銀幕看到太多的言語暴力與攻擊行為。
因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別讓兩歲以下的小孩看電視,至於大小孩,建議只看優質節目,且一天不超過兩小時。
如何能幫助孩子不黏在電視機前:
1 先跟孩子訂好看電視規則,包括看的時間和次數。
「先說好規則,可減少爭執和賴皮的機會,」史丹佛大學兒童學教授羅賓森建議。比如說,週末就和孩子討論下週可看哪些節目。
其他基本規則,像吃飯時不能看電視、功課沒做好不能看或是看到幾點就要去做功課,都要事先跟孩子說好,也要讓照顧他們的祖父母或保姆知道,培養他們信守承諾的習慣。
節目看完了,一定要關掉電視,而不是讓孩子「掛」在電視機前,隨意瀏覽,增加戀棧的機會。
2 陪孩子一起看電視,解釋討論內容。
政大廣電系副教授吳翠珍解釋,家長如果能介入電視節目的詮釋過程,將會加深或扭轉兒童看電視的角度,如果和孩子有充份的討論,也會減弱電視的影響力。
此外,也別忘了廣告。美國的研究發現,小孩一年會看到4萬個廣告,其中包藏著許多高卡路里與油膩垃圾食物的宣傳,不斷引誘孩子消費購買。因此別認為廣告時間就可起身做別的事,還是要留意孩子看了什麼廣告。
3 以優質的DVD取代不好的電視節目。
其實已有愈來愈多的家長發現電視節目並不能提供孩子有益的內容,願意花錢購買或租借優質的DVD當孩子的教學工具。
例如很多孩子都喜歡看的巧連智,幾乎已成為他們的共同話題,不看還無法跟其他小朋友分享聊天。現為全職媽媽的小婷是虔誠的基督徒,除了購買益智性的教學DVD,她還為孩子準備優質的教會兒童節目,介紹耶穌和聖經的教導,「孩子看習慣了,也不會吵著要打開電視,」她分享她長期堅持的結果。
4 把電視機放在不顯眼的角落,也把遙控器收起來。
自從1960年代人類有了電視機,它似乎就霸佔了客廳最重要的角落,但現在最新的潮流卻要把電視機推到最不起眼的角落,以減少它的誘惑。
美國關機聯盟(TV Turnoff Network)就不斷倡導,「把你們家的電視機藏起來,連遙控器都一起收起來。」
如果害怕或不習慣家裏突然沒有電視機的聲音,不妨打開收音機,利用音樂和有趣的廣播節目當家裏的背景音樂。
5 別在小孩的房間放電視機。
美國關機聯盟也提醒家長,別在孩子房間放電視機。現代人的家裏都會有一台以上的電視機,理由是讓家中不同成員各取所需。但如果在孩子房裏也放電視機,只會讓孩子和家中其他成員更疏遠,也會影響他們做功課和睡覺的時間,更糟的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是否看了不健康或不該看的節目。
6 別把電視當褓姆。
別因為無暇陪伴,就把孩子丟給電視。相反的,可請孩子來分擔一部份家事。
像職業婦女王曉清很早就注意到家裏唯一的孩子一放學就趴在電視機前,叫也叫不動,而她又要忙著準備晚餐,沒辦法陪她。後來她想出一個好方法,就是找女兒一起準備晚餐。所以女兒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會在一旁洗菜整理菜葉,慢慢的還可以炒菜。她也利用這段時間和女兒聊天談心,了解她一整天發生了什麼事。
多年後王曉清開心地說,沒想到是一舉數得,一開始只是不想讓她看太多電視,後來卻教會她做菜,母女倆還因此變得很親近,讓爸爸都有點嫉妒。但她也說,一開始的確有點困難,因為孩子想看電視,會排斥她的提議,但經過她的堅持及鼓勵讚美,女兒才慢慢接受。
她也建議每個父母都要花心思想一下,如果沒辦法陪小孩,又不想用電視當保姆,就該找事給他們做。
當然,也別把電視當處罰或獎賞工具,因為那將增添電視的價值與神奇魅力。
7 大人也要以身作則,關掉電視,花心思創造更多有趣的家庭活動。
「如果不想讓孩子看電視,大人以身做則,和小孩溝通會更有用,」苗栗縣社區大學企劃組組長林咨伶建議。
苗栗縣社區大學連著三年舉辦「關機運動」,鼓勵社區里鄰關掉電視,出走參加藝文活動,或是運動健身,更重要的是,增加與家人互動相處的時間。
參與活動的吳太太笑著說:「關掉電視,家庭時間真的多很多。」但一開始的確有點恐慌,不知道要做什麼,後來他們去參加社區大學所舉辦的寶貝讀書會、親子布袋戲和戶外活動,發現外面的世界真好玩。
如同盼盼因為電視壞了才走到外頭,卻意外發現不看電視,還可以做很多事,而且更有趣,更有收穫。
■延伸閱讀
《盼盼愛電視》,天下雜誌出版,2005年
美國關機聯盟網址,http://www.tvturnoff.org
家長來做小測驗:
你家電視看太多了嗎?
以下問題請大人回答,回答「是」或「否」
1.你家小孩每天看電視超過2小時嗎?
2.你對限制小孩看電視時間感到束手無措嗎?
3.你們會邊吃飯邊看電視嗎?
4.你們家常以看電視為主要的休閒活動嗎?
5.小孩的房間有電視嗎?
6.你家電視大部份時間都開著嗎?
7.你常無法有效限制小孩看到某些節目嗎?
8.你家電視經常開著但沒有人看嗎?
如果答案有4個以上的「是」,表示你家電視看太多了,需要改進。(資料來源: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小朋友來做小測驗:
你家孩子看電視看上癮了嗎?
請家長帶著小孩回答以下問題,給1~5分,感覺愈深給分愈多
1.不看電視會使我情緒不好
2.我看電視經常看到欲罷不能
3.被禁止看電視,我會感到生氣
4.一打開電視,我就像被黏住,無法走開
5.週末或假日,我最想做的事就是看電視
6.其實不管電視播什麼內容,我都想看
7.我看電視時經常忘記時間
8.老實說,一看完電視,我心情常常會很低落,不知該如何安排時間
9.看完電視,我會對自己愛看電視的行為感到不安
10.看太多電視,我會產生罪惡感
解答:
20分以下,輕微上癮,只要不去沉迷電視,你可以做其他更多的活動。
20~35分,中度上癮,你看了不少電視,應該改變一下生活習慣,否則將變成沙發上的馬鈴薯,動也動不了了。
35分以上,明顯上癮,你看太多電視了,真令人擔心。你睡覺和做功課時間有沒有受到影響呢?勸你立刻改掉看這麼多電視的習慣。若有困難,可請爸爸媽媽或老師幫你挑選節目,不要每個節目都看,否則你快變成植物而不是動物了。
(資料來源: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4419
教孩子做時間管理
「別看電視了,快去讀書!」
「才幾題作業,為什麼寫這麼久!」
「都幾點了,怎麼還不睡覺!」
你家是否經常戰火瀰漫?如何終結這種困境?
家長常為孩子拖拖拉拉而碎碎唸,卻絲毫沒改善。專家提供三大實戰步驟,教你培養會管理時間的青少年。
第一步:觀察
帶過多次青少年時間管理營隊的李智華建議,先觀察、並且記錄孩子平常的作息,找出真正的問題及盲點。如果花在看電視或上網的時間太多,請他改善,如果讀書效率不佳,考慮改變讀書方法。
第二步:陪伴
找出問題後,接下來是陪他一起擬定讀書計劃或時間管理表。
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的女兒現在是升學壓力很大的國三生,在完全沒補習的情況下,不但功課名列前茅,還有閒餘看課外讀物,王淑俐說,從女兒國中就培養她訂讀書計劃的能力,包括平日、段考前、寒暑假,都有不同的時間分配表,「有計劃才能穩扎穩打」。
王淑俐建議,剛開始家長要從旁協助,等孩子漸漸熟練,他會自己抓進度,並且慢慢形成一套模式。
第三步:放手
覺得孩子懂得要領,慢慢上了軌道,要試著放手讓孩子主宰自己的時間,養成自主管理時間的能力。
面對不同狀況 見招拆招
家長除了掌握實戰守則,也要針對孩子不同的狀況,對症下藥。
狀況一:寫功課拖拖拉拉不專心
擅長時間管理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提醒,家長最好先檢討孩子是否功課太多,小孩感覺功課永遠寫不完,當然能拖就拖,「他知道就寢時間一到,媽媽就會放過他。」
呂教授建議,不要把小孩的時間都填滿,讓他喘口氣,他也會對「下課時間」有所期待,因此更快做完功課。
而如果是孩子本身不懂得時間管理,呂宗昕建議給他「時間帳戶」的觀念,也就是讓孩子知道他一天有多少時間可運用。例如放學回到家6點半,一直到10點半上床睡覺,中間共有4小時,扣掉吃晚飯、洗澡等一小時,還有3小時可以寫功課、唸書、看電視、打電動等。
狀況二:晚睡、賴床
學英文、補數學、上才藝班、又加上通車時間,青少年回到家可能已經很晚,如果又在電視、電腦前坐上2~3小時,每天拖到11~12點就寢已成常態,卻得在7點以前就起床,睡眠不足,當然導致早上賴床的惡性循環。
專家認為,養成孩子早睡早起的習慣,需要家長以身作則。
李智華的5個小孩每天10點一定乖乖上床睡覺,王淑俐國三的女兒從未超過10點半就寢,因為孩子的睡眠時間一到,大人也跟著入睡,久而久之他們就寢、起床時間就固定了。
狀況三:花太多時間看電視、打電動、上網、講電話
要剷除這四項「孩子的時間殺手」,專家建議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及思想成熟度,以分辨事情的優先順序。
再深一層,是陪孩子找出人生的價值,讓他知道此刻什麼對他最重要,會如何影響未來。
李智華唸小五的大女兒,夢想將來當國際志工,她清楚英文能力是圓夢的重要工具,因此每天早上7點起床看「空中英語教室」,也花較多時間在英文學習上,而不是看電視或上網。
狀況四:不會安排假日
有些學生平常習慣照著學校或補習班的課程按表操課,一旦少了密密麻麻的行程,反而不曉得怎麼利用時間。而有些學生覺得自己平時太辛苦,要趁機好好補眠、或盡情玩樂,等到假期快結束才發現,該做的功課沒做、該讀的書都沒唸,急忙在最後幾天趕工。
如何妥善利用假日時光,呂宗昕提出以下建議:
週休二日
離考試較近或功課較多時,可以一天休息、一天K書;若是大考前夕,最好暫時停止平日的休閒活動,週末拿來K書,爭取時間拚成績。
但可以在星期五晚上稍微放輕鬆,做一些休閒活動,緩和考生緊繃的情緒。
寒、暑假等長假期
採用「三分法則」,也就是將時間切割成三等分。
三分之一的時間從事休閒活動,調劑身心,讓孩子生活取得平衡。多鼓勵孩子運動,運動能增加體力、讓頭腦靈活。
另外三分之一的時間讓他幫忙做家事。養成孩子自己整理房間及幫忙做家事的習慣,讓他利用假期好好整理家裡,分擔家事,這也是自我照顧能力的培養。
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請他別忘了利用假期加強複習學習上較弱的科目,並找出上個學期的考卷,針對不會的題目徹底檢討,以追上落後的學習進度。
呂宗昕強調,時間管理的能力很重要,不但增強學習力,將來出社會也會工作效率高,「家長責無旁貸幫孩子上這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