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8日
「品德、品質、品味」 共同打造有品台灣

(出處請點下方「相關連結」)
教育部電子報364期 2009-06-25
|
有品列車,啟動!教育部推動「台灣有品運動」,6月17日再台北火車站舉行有品列車啟動儀式,邀請總統馬英九與教育部長鄭瑞城擔任有品列車的政府駕駛,希望由政府擔任火車頭,帶動民間一起推動有品運動。 |
台灣有品運動,你我一起來!教育部今年6月正式推出「台灣有品運動」,希望讓台灣從根本開始,成為一個有品味的社會,也希望從台灣眾多人物中,推薦有品味、有品質、且有品德的典範,效法其精神與經驗,結合政府、民間的能量,共振出強大的能源網絡,重塑台灣生命力,進而成為源源不絕灌溉台灣的動力。
「台灣有品運動」包含「品德教育」、「藝術扎根」、「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等4項主軸計畫,希望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會,以達到「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及生活有品味」,成為品德、品質及品味兼具的現代公民社會。
教育部部長鄭瑞城表示,有記者問他,「是不是因為台灣沒品,所以要推有品計畫?」其實他想了很久,他覺得台灣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校園霸凌、吸毒、體罰事件都存在,但其實台灣又是相當有人情味,軟實力很強的社會,他覺得台灣是個有品的社會,只是不夠,所以要推動有品運動,讓我們一起努力使台灣更好。
希臘政治哲學家柏拉圖說:「國家只有一件大事,就是教育」,教育部辦好教育,推動這件事情,責無旁貸,如果每個人都在學校接受有品教育,教師也適性教學,學生因才受教,每個人在他的特長上發揮,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問題,因此,「品德教育」與「適性教育」將是教育部未來推動的兩個重點。
四大旗鑑計畫 共推有品
「台灣有品運動」共有4項計畫,將分別從「品德」、「藝術」、「閱讀」、「環保」推動有品運動。
|
有品運動其中一項計畫為「閱讀計畫」,將送新書給98學年度入學的小一新生,馬英九總統與鄭瑞城部長在活動當天,先送給小朋友新書,鼓勵他們多閱讀。 |
一、品德教育計畫:透過凝聚共識所得的準則透過典範學習方式提供教師的教材資料及學生效仿的對象,另鼓勵全國各校運用班會或週會時間引導討論以協助學生思辨,並結合當地社區提供學生實作機會,以服務學習以實踐品格核心價值。
教育部將推動「品德伍佰策略聯盟計畫」,遴選100至150所學校成為「新世紀品格教育策略聯盟中心學校」,運用十大策略與品德創新教學方法,如典範學習、啟發思辨、激勵感動、環境形塑及服務學習,以不同的方式,從服務、思辨中,學習品德。
二、藝術扎根計畫:透過藝術進入校園及校園進入藝術的雙向方式進行,邀請藝術家駐校,提升學校藝文水平。另外,教育部也協助辦理優良校外教學計畫,包括鄉土產業、自然生態、科學、藝術人文等,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與鑑賞活動,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格及文化脈絡,讓國中小學生有充足可欣賞藝文的機會,並辦理至相關文教機構參訪以培養學生品味。
三、終身閱讀計畫:「小一閱讀起步走」活動將贈送全國98學年度入學小一新生全新適齡圖書,並且設置班級圖書角落,讓小一學生隨時都能接觸書本,透過老師及家長的帶動,啟發兒童閱讀興趣,培養兒童閱讀習慣,讓閱讀活動成為學習及日常生活一環。
四、環境永續計畫:由校園內環境教育拓展至校外的環境教育範疇,從學校對環境友善的硬體設施建置,乃至環境教育表現在軟體之理念傳遞,促成優質的學校環境,甚至於社區生活環境。
有品扎根 品德最重要
教育部提出「台灣有品運動」之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儘管大家都有意見,且有諸多批評,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社會對於教育部推動有品運動,都持正面看法,也認為確實有必要做這件事。
鄭瑞城也於6月23日親自召開記者會,接受記者提問,也對社會的疑慮提出回答。
外界的批評中,最主要的焦點大多集中在:「推動品德教育何需投入12億的經費」?「品德教育的推動不應流於形式化」,鄭瑞城說,很多人誤把「台灣有品運動」等化為「品德教育」,「台灣有品運動」是希望將品德、品質、品味的觀念推廣到校園,深化成為各級教育的核心價值。根據這樣的目標,所以選定了「品德教育」、「藝術扎根」、「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作為初期推動的四項主軸計畫。
品德教育計畫將透過教師生命成長與專業成長,並運用創新品德教學方法與教案及鼓勵學生服務學習與生活實踐,也辦理家長品德教育活動,以培養學生良好品德;藝術扎根計畫將邀請藝術家(團體)進入校園,並引導學生參觀藝術展演活動,培養學生藝術欣賞的涵養;終身閱讀計畫將透過小一學生贈書活動,充實學校及公共圖書館館藏,營造親子共讀的環境,培養每個人終身閱讀的習慣;環境永續計畫則是藉由永續學習環境的營造,透過教學活動,內化並培養學校師生對在地的關懷及尊重環境的態度。這些計畫都是在追求「品德」、「品質」、「品味」的核心價值,充實教育的內涵。
|
「品德、品質、品味 台灣有品!」教育部推動台灣有品運動,設計手勢,希望大家一起響應有品運動。圖為馬英九總統、鄭瑞城部長與有品運動大使及小朋友一起做出有品運動手勢。 |
當然還有人說,經濟情況不好,學生連書都沒得念了,還談什麼品味?鄭瑞城說,就是因為有學生家庭經濟不佳,為了縮短社會落差,讓偏鄉孩子也有公平接近藝術的機會,所以教育部推動這些計畫,補助藝術團體下鄉巡演,讓偏鄉學生有機會接近藝術。至於何謂有品?其實,品德是三項當中最重要的,沒有品德的人,儘管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也不能稱為有品,所以品德是目前最重要的項目。
12億減為9億 且多以年度預算執行
外界很多質疑為何需要投入那麼多的經費?鄭瑞城說,任何教育計畫的推動,或涉及環境的建制、軟硬體設施的改善、人員的投入,都需要經費的配合。不過,有人認為「品德教育」部分不需要花太多經費,教育部也對此進行檢討,已決定將「品德教育」原有的3.4億元經費,調整為1億元,總經費也從原本的12 億2千多萬元,調整為9億7千多萬元,原本品德教育中,要推出的500所「新世紀品德教育策略聯盟中心學校」部分,將調降為100至150所,先看其效果,若效果不錯,未來教育部要再挪部分經費投入,不是問題。
因此,本項活動推動的4項計畫預計投入9.7億的經費,包括:品德教育計畫1億元,將補助大專院校開設品德教育及服務學習課程;辦理校長、教師、家長生命成長營或工作坊;補助教育觀摩及研討活動等;藝術扎根計畫2億元,將補助各縣市國中小藝術與人文教學深耕、補助各縣市國中小校外教學資源整合及獎勵支持系統等;終身閱讀計畫共5.5億元,將充實國中小圖書設備、推動弱勢學校閱讀計畫、小一新生閱讀起步走贈書活動、充實公共圖書館館藏、建立公共圖書館與學校閱讀網絡計畫、0-3歲嬰幼兒閱讀推廣活動等;環境永續計畫共1.2億元,將補助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活化校園-能(資)源中心補助計畫、節能減碳-校園節約能源輔導團計畫、補助地方政府辦理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等。絕大部分的經費都是直接投入在第一線的學校及地方公共圖書館。
「品德教育」、「藝術扎根」、「終身閱讀」、「環境永續」四項計畫中,後面三項都是教育部例行性計畫中就已規劃,為了彰顯有品運動的內涵,今年再加上「品德教育」,成為整體的「台灣有品運動」計畫,這些預算都是之前就已經編列,只是配合有品運動計畫進行些微調整,並沒有新增多少預算,也不是為了推動該項計畫新編預算。
政府當火車頭 起帶頭作用
政府帶頭推動有品,是否適當?鄭瑞城說,國外推動有品運動確實多靠民間團體的力量,台灣也有很多民間團體在推動此事,這些團體向教育部建言,認為此時此刻,教育部不能置身事外,扛下提升台灣品德的重責大任教育部責無旁貸,教育部思考很久,也決定做這件事,但教育部擔任的,不只是啟動者、參與者,更要擔任整合民間與政府力量的整合、協調者,若能因此喚醒大家對台灣社會品德的重視,就是件好事。
雖然有人批評教育部在有品運動記者會當天,花了很多錢開記者會,過於鋪張浪費,事實上,記者會中,花費最多的是有品運動宣導影片拍攝與製作,經費就超過一半,絕非媒體說的花大錢辦一個記者會,教育部舉辦記者會,都儘量不鋪張浪費,鄭瑞城表示,未來也會要求教育部,舉辦記者會以「素樸雅致」為原則,繼續改進。
品德就是好樣 從身邊的人學起
什麼人可以成為「好樣團」成員?鄭瑞城說,教育部邀請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雲門舞團藝術總監林懷民、奧運跆拳道國手蘇麗文、歌手王力宏及知名作曲者方文山擔任品德、藝術、體育、環保及閱讀有品運動代言人,希望透過這些有品大使,讓大家有學習的典範。當時不是廣泛推舉或票選,而是由教育部邀請委員推薦,也希望未來能陸續有更多足堪表率的人加入,只要具有品德,在專業領域上表現優異,就是好樣,可以成為大家的榜樣。
有人建議在課程中加上品德教育內涵,鄭瑞城也認為,學生要學的課程太多了,如果加在課程中,是否會造成學生更多負擔,這些都要考慮,課程調整的方向可行,但不是馬上執行。
還有人說,教育部是不是沒有把握做得好,所以說得不確定。鄭瑞城說,在他以前的年代,搭公車不排隊,隨地吐痰的事情所在多有,現在則是很少,顯示台灣的教育是有效的,他認為教育部不是沒有把握,而是要以戒慎恐懼的心情去做,希望以不流於八股或形式化的方式,讓有品成為持續的運動,而非活動,
「台灣有品運動」是一個沒有時間性也沒有既定框架的運動,必須持續的推動,也必須配合每一階段的需求規劃不同的主軸計畫。最終完全融入每個人的生活,融入所有的教育活動,也成為台灣社會內化的核心價值。
近年來國內許多民間團體關心此類相關議題,而且表現出色,政府自然也責無旁貸,本部將扮演啟動、協調、整合與參與的角色,和民間團體、各級學校,甚至家庭共同推動,更期待全民的參與,共同營造台灣成為有品德、有品質、有品味的優質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