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低碳生活部落格》詳情請點右下角「相關連結」)
未來我國的國民義務教育中,節能減碳教育的目的,可以培養學生下述的四個能力指標:「能意識到生態環境的變遷」、「能反思現有生活的耗能」、「能建立友善環境的責任感」與「能追求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
.「能意識到生態環境的變遷」
節能減碳的目的在於解決人所造成環境的問題,其先決條件,應該是培養學生關注環境的變化,以及反應環境變化所需消耗的能源。這議題的具體化,可以是暖化造成冷氣或風扇用電的需求,也可以是關心颱風類型的轉變,如果未來的颱風變得多是豪雨型,我們該怎麼應對?甚至人類的行為都會造成微氣候環境的改變,例如教室內容加裝冷氣後,為了緊閉門窗,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往往超過健康範圍。
可教予學生的,是觀察環境的變動與量測環境變動的技能,這技能可以簡易到使用溫度計,與學習匯整周遭環境溫度變化的能力。
.「能反思現有生活的耗能」
我們生活中的一切活動都需要能源,也因此衣、食、住、行、娛樂與教育,都與節能減碳有關連。當日常生活中大多數活動時間都在室內時,大量使用電器與消耗電力時,我們就應該更聚焦對電力或電器的管理能力。
簡單的說,在此情況下,節能減碳就是竭盡減少沒必要的耗電,例如學習知道某些電器有待機電力,無意義地耗能的情況;如冬天長期不用冷氣機時,冷氣機因為待機電力的關係仍然在耗電,此時就應該拔除插頭,杜絕無意義的消耗。又例如學校飲水機晚上與假日不用時,是否值得耗能耗電持續開著保溫?等議題。要討論這些議題,師生所需要的是使用量測電器耗能的簡易功率機,以及基本的數學能力。
.「能建立友善環境的責任感」
一旦瞭解暖化與耗能的關連性,節能減碳的知識,就必須落實到生活中的行動,而不單只是知識理論而已,這些行動簡單的像是「隨手關燈」、「走路上學」等,或是複雜到建構學校的「綠色運動會」。看似簡單的隨手行為,往往有令人驚奇的大效果,當瞭解這種關連性,就會使之內化成節能減碳的生活習慣,也是成為一種環境責任感的生活素養能力。
.「能追求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
節能減碳教育是一種自我反思的過程,而不是追求一昧不用的吝嗇。尤其在學校的教育場地,節能減碳的前提不是要犧牲人的健康與學習,而是在任何活動中要考慮到友善環境的因素。譬如當我們進行閱讀時,會選擇良好的場所,當有節能減碳的素養時,如可以選擇利用自然光的窗邊閱讀,不需再開閱讀燈耗能;當實在找不到明亮環境時,選擇開燈耗能是必要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