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7日
推薦好書:《好人肯定有好報》時報出版社,2009年元月發行

作者:如果我能帶著一句話到來生,這句話會是「付出」。
我只想傳達一個簡單的訊息:「付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付出是你唯一可以仰賴的愛,因為你永遠可以選擇付出,你的內在永遠有能力付出。付出會讓你終生身心健康。
你希望快樂、被愛、感覺安全、有保障嗎?你希望在痛苦的時刻有人幫助你?或想擁有真誠溫暖的人際關係?你是否想在活著的每一天,都知道世界是一個充滿善意與希望的地方?那麼我的答案是:付出。每天付出,一點一滴的付出,你就會更快樂。付出,你就會更健康,甚至更長壽。
慷慨的行為能保護我們一輩子。對此,許多研究都有驚人的發現,如果你在青少年時期經常幫助別人,六十年甚至七十年後,你仍然會因此而更健康。而且無論什麼時候開始經常付出,即使老年之後才開始,你的身心狀態還是會有所改善。慷慨的行為與較低的疾病及死亡風險、罹患憂鬱症的機率,都有密切相關。更值得注意的是,付出與造就成功的人格特質,例如人際互動能力、同理心、正面情緒等,息息相關。學習付出,你會更懂得如何生活。
免費的神奇新藥
關於愛的研究中最驚人的發現是,「付出」對整體健康的保護能力,比阿斯匹靈對心臟疾病的預防能力,還要高出一倍。愛的研究幾乎囊括了所有專家與科學領域。研究對象包含了各個族群,從非裔美籍青少年,到中年越戰退伍軍人,到經常做禮拜的信徒、無神論者,以及老年族群;也從各領域—心理學、演化生物學、跨文化人類學、老人學、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宗教和人類發展等相關專業中汲取靈感。有些研究者甚至試圖把愛帶到醫生的診間,請醫生開立「慷慨」這個處方。
付出,對於任何年齡、任何生命階段的人都有益。我們常說好人不長命。當然,好人有時候確實不長命,而且所有人最終難免要面對自己無法控制的病痛。但是一項值得注意的好消息是,過去十年來,已經有大約五百項嚴肅的科學研究證實,無私的愛確實有益人類健康,而無限大愛研究中心贊助的新研究,則使整體成果更振奮人心。
「付出」有助於我們原諒自己的過錯,而寬恕自我是幸福感的關鍵。柯勞斯在研究中發現,某種付出方式具有特別強大的力量。幫助朋友、親人和鄰居,以及支持伴侶,都會降低死亡率;但接受這些幫助,不會產生正面影響。心理學家布朗(Stephanie Brown)花了五年時間追蹤四百二十三對年長的夫妻。在調整年齡、性別、身體與心理健康狀況等影響因素後,布朗發現,不會明顯相互提供支援的受試者,在這五年內過世的機率是其他人的兩倍。
為什麼付出是良藥?
付出的時候,就像把壓力反應先關閉起來。付出會排除那些籠罩你的負面情緒,例如憤怒、憎恨和嫉妒,而這些負面情緒顯然跟壓力引發的心理與生理疾病有關。付出有益身心健康,也可能是因為你必須過得好,才可能付出。柯勞斯的說法是:「一個人如果無法同情且同理地進入他人的內心,就不可能提供有效的幫助。」付出也可能讓我們覺得自己可以掌握的生活。柯勞斯還認為,一個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會改變環境。「幫助他人會提升掌控感,讓人有效對抗低自尊。」
你也能付出偉大的愛
愛可大也可小。愛很小,因為有時候只是一個安慰的微笑、片刻的耐心、溫柔的碰觸,或以開放的心做了一件事這麼簡單。愛很大,因為有價值的人生就由千百萬個微小的尋常善良舉動累積而成。那麼,我們可以將這些舉動以及活得有價值的人生加以量化,而從中學習嗎?經過二十五年來的持續研究,我找到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我在人生的四個「領域」中,找到十種不同的付出方式。無限大愛中心以這個方法為基礎,邀請了邁阿密大學的頂尖心理學家發展出「愛與長壽量表」。任何人都可以藉著練習與鼓勵,而變得善於付出。
找到適合自己付出方式
大多數的人在慷慨與付出上,都要面對一條陡峭的學習曲線。你不需要過模範生活,才能感受愛的溫暖。你不需要諾貝爾和平獎、詩句歌曲或偉人傳記來紀念你。你唯一需要知道的是,行善有益於自身的快樂與充實,科學也證實如此。
◎ 十種付出方式:
讚頌讚頌是對生命的變化如此無窮盡而湧生的感思。讚頌是一種純粹的快樂,如此生氣盎然,而讚頌的儀式更是不可計數—生日慶祝、畢業典禮、嬰兒滿月、喬遷之喜、感謝函、給所愛者的特別禮物、一次充滿祝福的冥想,或是在自己擁護的隊伍勝利時脫口而出的歡呼。
傳承付出是一種深刻而持久的傳承。傳承的行為在社會科學中已經有廣泛深入的研究,也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表徵。也許有點老生常談,不過,傳承的行為背後的利他信念是:「給人一條魚,只能吃一餐;教他釣魚,一輩子都有魚吃。」當我們培育他人,就是把愛的火炬傳承下去,讓他們的人生能夠以意料之外且美好的方式茁壯。
寬恕最多人研究的付出方式之一,就是寬恕。寬恕會帶來內在的自由、寧靜、和平,這些特質決定了人生態度。寬恕讓我們不必再背著罪惡的負擔,讓人脫離痛苦。有時候寬恕的意義只是讓人放下回憶與怨恨,繼續往前。或許某些時刻確實不適合寬恕,但是絕大多數的時刻,寬恕都能療傷止痛。
勇氣從聖女貞德到金恩博士,有時候付出的表現是對抗—帶著關懷的對抗。一個人必須勇敢,才能質疑不當的行為。所有改變人類歷史的愛,從爭取黑人公民權的帕克斯到甘地,都包含了對抗邪惡的勇氣。對抗的形式可能是質問、以身作則、建議、以引導發揮影響力,有時候也需要採取堅決、不退縮的方法,參與社會改造行動。
幽默幽默是最快速、最敏捷的付出方式—可以在轉瞬間將痛苦轉為歡笑。當其他愛的方式都無效時,有時候一個好笑話就足以讓人立刻脫離痛苦。幽默最明顯的表現,也就是笑聲,也具有療癒效果。幽默與其他愛的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它能立刻扭轉一個人負面的情緒。不論負面情緒多強烈或多有破壞力,我們都可以用幽默讓它在瞬間融化。幽默會讓你在轉眼間以截然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
尊重尊重的英文「repsect」,源於拉丁文的「respectare」,意思就是「再看一次」。我們必須一再觀看,深入地看,直到超越自己的偏見與評斷為止。尊重讓愛得以呼吸,讓我們可以接受他人的人生選擇,即使與我們的不同。尊重包含容忍、禮貌、接納,甚至崇敬。當我們對別人有深刻的尊重時,會產生一種驚喜與敬畏,甚至是對「存在」的欣賞。
慈悲付出的方式也可能是慈悲,這是愛對受苦的反應。同理心是許多佛教思想的精髓,現在也是大腦造影科學領域裡一項嶄新有趣的研究主題。研究者已經可以看到母親聽到寶寶哭泣,或看到孩子微笑時,或僧侶冥想時,會啟動腦中哪些區域。同情是如此廣泛存在且感染力強大,因此同情可說是道德情感的核心。
忠誠忠誠是長期持久的愛。這種最高形式的愛可以經得起困難與考驗。婚姻如果少了忠誠所滋養的信任,就不可能茁壯。忠誠的父母會一輩子照顧有嚴重殘缺的孩子;好朋友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依然是朋友;而許多人致力關懷、照顧需要幫助的人之後,一生都會忠於自己的使命。
傾聽只要傾聽,我們就能給予他人愛的禮物。這種關注是一項技巧,也是一種天賦。能深入傾聽的人並非想解決某件事,而是以對方感到安心的方式存在。好的治療、領導、為人父母之道、友誼、甚至有意義的政治行為,都必須有專注的傾聽作為基礎。所有人都需要被聽見、理解與真正認識。
創造最後,創造是生命本身最自然、喜悅的表現—例如宇宙驚人的創造力,以及如貝多芬、愛因斯坦、米開朗基羅、愛迪生等人所擁有的難以置信的天賦才華。其中愛迪生每天清早即起,孜孜不倦一再實驗,直到找到點亮全世界的燈絲為止的精神最令人敬重。
◎ 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楊定一 推薦本書表示:
發慈悲心,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包括每個行動與念頭。一個人活在一連串的慈悲中,才是真正活在「當下」(present moment);也才真正可以體會生命不但「無常」(imp ermanent),還是個「大妄想」(illusion)。而我們一生是被這個妄想帶著走的,從來沒有做主過。當瞭解這一點,大覺醒過來後,一個人也只能慈悲,覺醒後的人生就會選擇自己所決定的一條路。
慈悲心是宇宙最大的能量,能化解所有的衝突與困難,為個人與地球帶來全新的開始,更是社會安定的重要力量,值得省思。
「慈悲」與「付出」會為身心帶來許多益處,也是本書主要的目的;作者波斯特運用這方法來幫助讀者理解並進而在生活中落實。其實比這些訊息更關鍵的,就是「無條件的付出」,也就是無所求地去服務周遭的人。
如果可以做到無目的或不期待回報地付出與回饋,生命也會跟著徹底地大轉變。當我們連期待書中所提到的「轉變」的念頭都沒有時,這個「轉變」會是不可思議地大,而這需要讀者親身來體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