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訊息

2010年1月20日

推薦:〔我的孩子不是天才嗎?〕

770*430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嗎?(上)〕

 

錄自《醫生的開竅教養學──把聰明教出來》(2008年10月:寶瓶文化出版)

 

 

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有個天才的孩子,但以現實情況來看,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家長可能都要失望,因為「天才」在這世界上是鳳毛麟角,稀有動物。現在在檯面上很厲害的小朋友,我打從心裡認為他們的父母親一定非常了不起,因為要培養出天才型的孩子非常不容易,他們一定花了不少的心血與時間。

 

不過做父母的不用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畢竟那是萬分之一的機率。所以我想談的重點不是如何生出「天才」兒童,而是如何培養孩子喜歡念書的興趣,父母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念書觀念。

 

我認為家長要在孩子不同的求學階段,幫孩子開發他學習新東西的方法,我說的開發也就是幫他「開竅」的意思——很多孩子不是不會念書,只是方法不對,沒「開竅」而已;而不同科別有不同的開竅方法,學習自然理工和學習社會史地的方法不同,開竅的方法也必須視孩子的學習狀況而定,無法一概而論。

 

例如我兒子只要學新的東西(國語生字或英文單字),如果沒有寫上二十遍,他一定記不起來;如果今天只寫五遍、明天又寫十遍、後天再寫五遍,一樣也學不起來,非得一鼓作氣,一次寫滿二十遍不可。所以學習英文單字時,就應該知道他的英文單字「記憶閥值」是二十遍。「閥值」是障礙的意思,沒有二十遍就無法超越障礙,就無法成功記憶。

 

我女兒的狀況卻相反,她的「記憶閥值」很低,今天念完的書馬上可以應付明天的考試,而且成績不錯。她有「現學現賣」的本領,卻記不久。我兒子「記憶閥值」雖然高,但忘記的速度也慢,每一個人的記憶體大小不一樣,就像有人快閃記憶體大,但硬碟記憶體小,有人卻相反;如果學習快又記得久,就是天才。

 

但有些父母可能會說:「我不知道孩子的『記憶閥值』,要用怎樣的方法幫他們開竅呢?」這就是父母的「家庭作業」了。因為孩子是你的,如果連你都不懂,當然孩子本身一定也不知,而別人的教導協助相對有限,除非遇到厲害的老師。

 

不見得以前讀書功課很好的父母就一定會教自己的孩子,就像好的選手未必是好教練一樣。有的父母從小到大都是班上的前幾名,這種父母念書方法可能都是自學的、自創的,而這已經讓他在求學考試中打遍天下無敵手,念書之路一帆風順;反而是求學階段遇過波折起伏的父母,比較會體驗出不同讀書困境,進而修正自己的念書方法,遇到困難時知道應修正讀書方式,而後成功突破障礙,這樣的父母反而對孩子的讀書開竅幫助比較大。

 

以我的學習為例,我小學功課不好,小五因為遇到好老師而開始開竅,小學畢業拿市長獎;國一到國三成績不錯,畢業時拿校長獎;但高中聯考卻沒考上前三志願,爸爸不願讓我念台北工專電機科或是北師專,逼我念國四班;重考上建中,應屆大學聯考分數可以上清大核工系或是台大醫計系,爸爸也不願讓我念,只好重考考上醫學院;

 

由於我念書過程中經歷過很多波折,加上從高三就開始當家教,從時薪兩百五十元到五百元,到最後鐘點費一千元,看過不同類型的學生,回過頭看看自己孩子的功課時,反而變得容易指導他們,因為我了解他們的問題出在哪理。反觀我太太,她從中山女中、台大經濟系、到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念MBA,學生時代一路應屆也一帆風順,念書很棒,也的確教導孩子很多功課,但有時她教的部分孩子就是不會,也聽不懂,弄得最後大人小孩都生氣,一個不想教了,一個不要聽了。這表示她只會用自己念書的那一招,但孩子無法領會、了解、吸收她那一招;相較之下,我的另類教法,孩子反而比較容易聽懂。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嗎?(下)


我舉個例子。有一天晚上,我太太發現兒子的寒假作業居然有一半畫圖故事還沒做完,眼看後天就要開學了,她非常焦慮,大發脾氣,不斷責備兒子,我勸她不要生氣,「你去睡覺吧,這件事交給我來處理。」

 

我問兒子,「你還沒寫完的作業打算怎麼辦?」他說:「我會在後天開學之前做完啊!」顯然他有一套自我時間表來完成作業。我問他要怎麼做,他說:「今天要畫很多插圖和漫畫來說明寒假生活,明天再用文字說明、描述這些圖片。」我說:「很好,那今天晚上爸爸就陪你畫畫。」

 

我就坐在他旁邊看我的書,完全不打擾他,大概三個多小時過去,他說:「畫完了。」我看了一下,「畫得很好。」我們父子倆就一起上床睡覺了;明天他再把文字部分寫滿,就完成了一本圖文並茂的寒假作業,並且代表班上參加該年級的寒假作業比賽,還得到該年級的優良獎。

 

從這件事可以發現,當孩子有自己的做事節奏,如果父母了解他的習慣,就不需要多慮,在旁邊當一個旁觀者比當一架直升機盤旋(指現代父母好像「直升機」一樣,每天盤旋在子女上空,只要子女一有狀況,就馬上主動出擊)好多了。

 

除了功課之外,我也會協助孩子朗誦背詩。現在的小學老師常要求小朋友背誦《唐詩三百首》,他們也都能朗朗上口,但大部分的意思都不了解。我協助孩子的方法是從題目、作者開始講解,陪他們念一次,把整首詩一氣呵成,接著再解釋詩詞中的含意,了解整體意思後再開始背誦。

 

詩詞的意境有時太美,小孩子不容易懂,我就用比較簡單的意思去解釋,讓小朋友吸收我們(家長)簡單的話,就更容易背熟了;否則,當他念到《三字經》裡的「苟不教,性乃遷」時會問你,「狗為什麼不叫呢?」

 

此外,我也會陪孩子看「漫畫書」,而「漫畫書」在一般世俗的評價都不太正面,它被污名化為「荒誕離奇、色情暴力、脫離現實」的不良刊物,許多師長都視漫畫為邪魔歪道、洪水猛獸,不贊成孩子看漫畫;但我不反對,因為我覺得「負面的東西」也可以拿來當作「正面的教材」。

 

漫畫書會成為時代潮流一定有它吸引人的地方,例如現在流行《海賊王》(現在改成航海王,海賊名字不雅),卡通和漫畫都有,這故事強調「就算在最為難、最危險的關頭,也絕不能拋棄夥伴,在心情低落的時候,夥伴會支持你;在危難的時候,夥伴一定會來救你,絕對不要放棄」,這故事告訴孩子朋友的重要。其實台灣還有很多優良的漫畫書,例如《細說三國志》,有有聲書、附CD,家長可以利用每年書展的時候去挑選適合小孩閱聽的書籍。

 

不過當孩子看漫畫書時,家長要特別注意,因為大部分的孩子只看圖畫不看文字,很多人把孩子「文字理解能力差」歸咎於看太多影像圖片所致,我同意部分;所以在孩子看漫畫時會特別陪在身邊,有時漫畫裡的文字問他懂不懂,「那個是意思什麼?」他似懂非懂的說:「好像……」其實那一次的對白講的是成語,我會把那句成語念出來問他是什麼意思,他說:「不懂。」

 

因為不懂當然不會了解作者的含意,我就利用當下的機會教他,因為這句成語是整頁漫畫的精髓所在。此後他只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會發問,我也協助他迎刃而解。這是親子良性互動的方式,至少看漫畫在我家從來不是問題,即使是問題我也幫忙孩子順利的克服了。

 

有人問我,「做家長的要協助孩子念書到什麼時候?」其實家長不是萬能,不見得都可以解決孩子們所有的困擾,只是幫忙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鑰匙而已,也許這把鑰匙就可以把孩子學習的門打開了呢!

分享這則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