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訊息

2009年9月28日

不求回報給回報 志工精神恐走味

770*430
不求回報給回報 志工精神恐走味

「什麼是Volunteering(志願服務)?知道的舉手!」英國的兒童電視節目裡,主持人要小朋友說出自己的志工印象,一個六歲的小女孩說:「爸媽常和我一起做餅乾,義賣幫助別人。」這一幕,震撼了在倫敦進修的暨南國際大學社工系主任張英陣,他自問:「我們這個年紀的小朋友都在做什麼?」

家長從小灌輸孩子志願服務的觀念,而且付諸行動,讓張英陣印象深刻。他拿統計數字指出,歐美國家十八歲以上經常從事志願服務的人口約占百分之卅五到四十,台灣的志工人口約百分之十七到廿,相差近一倍。

差距懸殊其來有自。張英陣分析,除了家庭教育的影響,歐美有宗教傳統,志願服務是宗教教義的重要基礎,東方的宗教傳統則強調個人內省,「不流行當志工。」他說,除了常見的醫療與慈善志工,歐美還常見關心公共事務、提升民主素養的志工。好比改選鄉鎮長時,他們主動蒐集公共議題,找候選人討論是否列為政見,這是台灣缺乏的志工服務領域。

德商台灣拜耳公司從總經理到基層員工,向來是台灣生態保育服務的常客,拜耳公共事務處長施怡如說,台灣多數企業會盡力宣傳做了哪些志工服務,好搏媒體版面、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

但拜耳總公司的CEO告訴她:「做志工從小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有什麼好宣傳的?」施怡如驚訝之餘,也體認到當志工是平常、不求回報的,不必當成宣傳企業形象的籌碼。

張英陣舉例,美國科技大廠思科宣布裁員前,建議被裁的員工「這段時間先到公益組織當志工,景氣好起來,你們優先回聘」,也是用行動宣示,企業的核心價值不只是利潤,還有對社會的關懷與服務。

志工制度的發展也象徵城市的活力。

好比韓國釜山影展的志工數量眾多,擁有一張國際影展志工證書真要搶破頭,它代表對電影專業的肯定。這次台北聽奧近萬人的志工陣容,也讓國人驚艷。

全球僅台灣、西班牙等少數國家立法鼓勵民眾當志工,志願服務有時也成了孩子上好學校的「點數」或「積分」。

張英陣認為,當志願服務成了交換某種價值的「儲值卡」,就失去當志工不求回報的意義。因此家長、老師的引導很重要,暨南大學開了一門「公益行銷」課,讓學生成功為埔里弱勢家庭兒童募集課後輔導經費,就是好的示範。

【2009/09/28 聯合報】@ http://udn.com/

 

分享這則消息: